從南到北,新的耕耘已經開始,新的豐收正在孕育。瓜果蔬菜“南下”、大豆玉米間套作、小麥種糧訂單探索、水稻高產優質……都說人勤春來早,勤在春耕,才能贏在秋收。記者今天從南京農業大學了解到,學校專家教授奔走在田間地頭,用實干與擔當,將科技的種子播撒。
南京農業大學三亞研究院 這里最是春意濃
“我們這里早就忙活開啦!” 在南京農業大學三亞研究院,試驗大豆即將收獲、新品種水稻已經抽穗、耐熱品種的菊花、葡萄、梨正在篩選,獨特的氣候條件與農時環境讓育種栽培的專家們格外興奮。
南京農業大學三亞研究院事務主管姜愛良告訴記者自2021年以來,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蓋鈞鎰領銜的國家大豆改良中心,帶去了2400份大豆材料進行南繁育種試驗,去年試驗畝產超500斤,遠超國內平均畝產270.5斤水平。
國家大豆改良中心劉方東博士說,從去年開始的大豆材料篩選鑒定,主要聚焦品種適應性,如果成功,將繼續“南下”,進入東南亞國家推廣種植,這將有效減少我國對美洲進口大豆的依賴。
在黃淮一帶以及江蘇徐州,為響應國家戰略“玉米不減產、多收一季豆”,“南農60”等大豆新品種正在抓緊落實間套作的推廣示范,據國家大豆改良中心王吳彬副教授介紹,今年中心預計有至少7個新品種通過審定,中心還與學校植物保護專業的研究團隊進行多學科合作,推動優質抗病新品種的創新開發。
與此同時,摘得全國優質稻品種金獎的“寧香粳9號”正在三亞栽培推廣,一系列耐熱品種的菊花正在篩選,葡萄、梨等果樹品種正在嘗試從北到南的華麗轉身,除了從“0到1”的品種開拓與產業探索,南京農業大學三亞研究院還搭建了一個天然的共享平臺,來自農學、植保、資環、園藝4個學院的研究生們不僅能夠深入田間找問題、對接產業寫文章,還擁有非常自由的研討氛圍,來自一線、不斷迸發的科研靈感,使這里成為了一個天然的學科交叉研究院。
精耕細作忙春耕 提質增效促豐收
在江蘇句容,小麥種糧一體化技術與產業融合模式正在這里探索。
江蘇不同小麥生態種植區,品種多、亂、雜;栽培技術不統一,優質專用小麥產業發展不足、優質難以實現優價, 優質原糧銷售信息短缺、糧食銷售的判斷力弱。
南京農業大學小麥栽培團隊負責人、農學院教授姜東表示:“我們要做的,就是市場上需要什么、我們就指導種植什么,牽連起生產端、收購端和需求端的三方需求,定向種植、定向銷售,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訂單生產?!?/p>
據團隊蔡劍副教授介紹,團隊在前期優質小麥綠色高效生產技術全產業鏈融合模式探索的基礎上,進一步聚焦優質小麥訂單生產,上游對接種糧大戶、農業合作社等新型生產主體,種植過程,聯合江蘇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江蘇省植物保護植物檢疫站等技術力量,為種植大戶提供優質小麥全程技術解決方案,開展相關技術培訓與現場觀摩。下游則對接中大型面粉加工企業和交易平臺,為新型生產主體提供銷售信息、小麥檢測、倉儲、融資以及銷售等一站式服務。
在此基礎上,為了提升小麥科學種植水平,近年來,團隊致力于研發的“稻茬小麥精控機械條播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精控小麥的播量和播種均勻度,以實現稻茬小麥高質量播種,同時針對農戶氮肥難以把握等問題研發密氮耦合技術,并配套抗逆境栽培技術,在全省開展小麥綠色高效高產技術集成與示范推廣應用,新技術應用較常規種植增產8%以上,減肥5%-10%,氮肥利用率提高10%左右,畝增效益100元以上。該技術已申報農業農村部2022年小麥生產主推技術。
高產品種如何好種、好吃、好賣?春節一過,南農大水稻精確栽培團隊李剛華教授就開始張羅起新一年度的現場培訓會,他要做的,就是根據前幾年生產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總結并給出技術應對措施。
對于“寧香粳9號”這種的新品種金牌大米,示范推廣的前幾年,精準調控栽培才能讓它真正地走向市場、走進餐桌。
李剛華介紹,去年8月的連續陰雨、9月的持續高溫,導致江蘇水稻品質下降,不少農戶對新品種的引種缺乏信心。
作為水稻生產的“健康管家”,李剛華要做的就是趁著春季打頭,為農戶們植入不同周期精準調控的水稻栽培理念,播種、育秧、施肥、管水,不同周期要有不同的“營養套餐”與“健身計劃”,畫一張“寧香粳9號”全生育期管理的明白圖,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發揮新品種的優質特點,讓好品種種出好稻米、賣出好價錢。
最是一年春好處 花果飄香待秋實
在位于南京農業大學白馬基地的國家果梅種質庫,300多份果梅品種正孕育勃勃生機,不久后,這些花滿枝椏的樹上便會結出沉甸甸的果實。
今年春節剛過,國家果梅楊梅種質庫負責人、南京農業大學園藝學院教授高志紅便和研究生們駐扎在基地,和果梅的生長期賽跑。從果樹的修剪到雜交授粉,再到種植資源的調研,每一個環節都要一絲不茍地完成。
“比起花梅品種,果梅品種的花色較為單一,多為白色單瓣花。除了花瓣顏色,花瓣的類型和形狀也各有千秋,去年我們還根據產業需求培育了多個花果兼用的優良新品種……”
高志紅指著樹上的梅花向大家興致勃勃地介紹著她的“寶貝”。每年,課題組都要對種質庫的梅花品種進行調研,花瓣的顏色、類型、形狀,花萼的顏色,雌蕊的數量,都要一筆一劃記錄在案,還要拍攝最清晰、最有代表性的圖片存檔。
梅多數品種自交不親和,在花期需要異花授粉才能成功受精。春天,也是高志紅最忙的時候,她的腳步遍布江蘇周邊生產園,為當地梅農進行培訓?!拔覀円话銜ㄗh農戶選用自交親和的品種,如果確實栽種了自交不親和的品種,我們也會為農戶制定方案,通過配置授粉樹、放蜂等輔助授粉的方式提高座果率,保證當年產量?!?/p>
“今年春天我們遇到的最大生產問題便是‘傷流’?!碧战粽f,每年冬天,葡萄都需要進行冬剪以維持樹形,調節樹體生長和結果的關系,為來年豐產作準備。到了春天,由于溫度上升,果樹根壓過大,果樹內部的組織液便會從冬剪的傷口溢出,出現“傷流”現象,造成營養流失。但今年回溫過快,傷流現象尤為嚴重,一棵樹甚至能從傷口接下好幾升“傷流液”。開春以來,每天陶建敏都能接到好幾個農戶的電話反饋“傷流”的問題,對此,他總是耐心解答,提醒他們給剪口提前涂上“愈合劑”。
作為經濟效益最好的果樹之一,經過幾年的發展,江蘇的“陽光玫瑰”、“夏黑”等葡萄品種已得到了國內市場的認可,但陶建敏并不滿足于此。
不久前,他剛結束了在三亞研究院的考察調研,“如果能篩選出一些需冷量較低的葡萄品種,讓它們在海南‘安家’,便能提早葡萄的上市期,讓消費者在春天、冬天也能吃上新鮮的葡萄”。
(來源: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王堯 通訊員/許天穎 編輯/汪澤)
原文鏈接:http://news.jstv.com/a/20220325/9ef1580d5bed4c4dbcb937f89697c301.shtml?jsbcAp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