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是中國原產的特色樹種
在南京農業大學
有一個專門研究梅的團隊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
收集世界各地的梅種質資源
接續幾代人
終于培育出了花果兼用的新品種
一起來認識這群最懂梅花的人
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國家果梅楊梅種質資源圃負責人高志紅:
就像一句詩說的: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我覺得我們的工作也有這樣的味道,必須經過長時間磨練,才可能獲得好的成果。
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國家果梅楊梅種質資源圃負責人高志紅:
梅是我國原產的特色樹種,是祖宗留下來的瑰寶。很多種質資源,可能已經在城市擴張過程中逐漸流失。如果不經集中保存,可能以后再也看不到了。成立國家級梅種質庫的意義實際上在于,能夠把世界各地的梅的種質資源都收集到一起,為梅的育種、栽培提供優異的種質資源,讓我們子孫后代都可以用得到。
種子,凝結心血,承載希望。高志紅帶領的團隊有20多人,其中大部分都是90后,他們也像種子一樣,在這個行業里生根發芽,等待開枝散葉。
南京農業大學國家果梅楊梅種質資源鑒定平臺科研助理周鵬羽:
能看到這里面一個個橢圓形的是梅的花粉,這是花粉長出的花粉管,我們就認為它是有活力的,可以用它對別的梅樹進行授粉雜交,獲得新的品種。
顯微鏡下的枝枝蔓蔓,是花粉放大50倍的樣子,而從這些花粉到培育成功的新品種梅樹,則需要數十年時光的澆灌。
上世紀80年代,南京農業大學成立果梅團隊,開始從事果梅種質資源的收集、引進、保存、鑒定等工作。歷經幾代人,如今接力棒交到自己手上,高志紅肩負重任。
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國家果梅楊梅種質資源圃負責人高志紅:
我1990年到南農上本科,從我的碩士論文到博士論文到博士后階段,甚至到我的后期工作,都是以梅作為我的主要研究對象。從基本確定授粉,采種播種到觀察,到選擇優株去繁育,跨度一般要10到20年的時間,有可能是一代人都完成不了的,可能是要幾代人接續的工作。
三月,正是梅花的盛花期,但大伙兒無心賞花,趕著在資源圃對梅花進行授粉作業。撥開花瓣,去雄、點粉,最后一步套袋,是為了保護勞動果實,避免勤勞的蜜蜂送來不合時宜的花粉。
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國家果梅楊梅種質資源圃負責人高志紅:
我們基本上是根據植物的花期來工作的,梅花基本上在春節前后開花,我們春節從來都沒有休息過,僅僅是過個除夕,說不定大年初一就要到田里邊,進行觀察或者進行授粉。
這批90后的孩子知道,前輩們也是如此,在乍暖還寒時里低頭耕耘,并堅信科學與歲月一定有所饋贈。
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國家果梅楊梅種質資源圃負責人高志紅:
我們前輩去做種質資源的收集鑒定的時候,更多的是通過形態,用自己的眼睛觀察。我記得有一次去西藏收集資源,就被蟲叮得出血,還是很怕人的,我們到大山里邊,可能會遇到滑坡。而現在,可以通過看它的微觀世界,就把它的具體基因功能搞清楚,跟前輩相比,科技上對我們有支撐輔助作用。
2021年,國家果梅楊梅種質資源圃獲得了4個國家林草局授予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花果兼用梅新品種權證書。這意味著,2002年開始的雜交育種工作,通過20年不懈堅守、三代人接續奮斗,終于開出了最美的花。
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國家果梅楊梅種質資源圃負責人高志紅:
育種的20年,也是我人生的青春歲月最黃金的一個階段,我們培育了一些既可以觀花又可以觀果的品種,提供社會利用?,F在這些品種正在推廣當中,針對鄉村振興這一塊的需求,能夠通過帶動旅游增加經濟效益。
該團隊所鑒定的優異種質資源,已在江蘇溧水、福建詔安、貴州黔西南、廣州陸河等多地分享利用。
南京農業大學國家果梅楊梅種質資源鑒定平臺科研助理周鵬羽:
和植物打交道,我覺得很安心,我也愿意將我的青春和汗水都揮灑在這片土地上。
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國家果梅楊梅種質資源圃負責人高志紅:
梅花精神,就像有一句詩說的,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對于未來,我很有信心把事業進行到底。
花開總有期
科研無盡時
每一次冬去春回
都會有梅香滿園
每一個努力的人
都會收獲歲月的回饋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JN_c2QeeFdw100xADuzhuw
相關報道: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0713376?channel=weixin